徐畢華 JESSICA PI-HUA HSU


冥想時刻
徐畢華的靈性抽象藝術之道

「田園是我的大畫布,自然是我的修行道場,創作之外,
我關照著土地、心地、天地。」


1982年首展至今創作三十餘年,徐畢華以樂活的藝術行者自許,以「道藝合一」的創作與生活哲學「養」出她別具女性能量與東方意境的抽象畫。其獨創的多層次時空,與散點透視的構圖讓人逍遙自在契入她抽象畫裡的點、線、面、塊、色彩、律動、氛圍;更進一步體悟到她所要尋找的桃花源 ,乃是宇宙生成五大元素「地,水,火,風,愛」,彼此平衡相生的中道美學。
長年簡居山中自然的徐畢華,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來交錯相生,把過程本身視為創作的藝術軌跡,自廚藝、舞蹈到花藝,寫作,最終回歸到自己藝術創作的初始點 — 繪畫創作,徐畢華的抽象藝術之路,貫徹了德國音樂家李查 . 華格納 (Richard Wagner)提出的 “ 總體藝術品 ” (Total Artwork) 概念。

初看徐畢華的創作,讓人很快聯想到趙無極,但她的抽象構圖和筆觸,加上混合媒材的大膽置入與厚重肌理的細膩表現,若不是用色上流露出來的敏鋭氣息,果敢蒼勁的筆觸倒是令人很難發現作者是女性。

先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藝術史專業和波士頓的美術博物館學院繪畫藝術專業深造 的徐畢華,在這段留學生涯之中前所未有地歷經了異文化的衝擊和洗禮,並由此開始了對自己身份認同和東西方差異的無盡探索:在她的創作中,有過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宗教傳統雙聯畫或三聯畫呈現形式的借用,有過如克萊因一般用行為來將身體語言帶入繪畫創作的嘗試。她表示,自己的抽象繪畫的線索更多來自西方康定斯基的哲學思想,並以此延伸出自己獨樹一幟的表達形式。與此同時,徐畢華的繪畫仍然保有了相當程度的中國傳統文人抽象畫特徵:酷似書法運筆的筆觸,恰到好處的 留白和散點透視,都為她的創作留下了濃郁的東方色彩。徐畢華認為,在她的創作當中,道家的“無用之用”也有很深的影響,她嘗試把它和極簡主義、抽象主義雜揉在一起,進一步詮釋東西方哲學的密切關係。

除此之外,自 1993 年開始接觸佛法禪修的徐畢華,言談之中經常流露出她的謂“佛法 覺性思維”。她常常用到“觀照”這個佛學用語:說她喜歡以這種方式來審視和反觀自身的經歷,週遭的環境和面前的觀者。也正是這樣類似冥想的狀態,讓她得以用一種既投身又抽離的態度游移在她的創作之間,反覆斟酌:「我的創作通常都會持續很長時間,我喜歡依照直覺,來回往複地去探究,對我而言,創作 本身很像是一個吐納的過程,一個生命的過程。」

至於有關媒材的思考,徐畢華的過人之處也許在於她不僅擅長使用豐富的混合媒材,更勝在不同媒材的轉譯和表達,包括光纖素材加繪畫裝置,在繪畫上表達宋代青瓷的釉色和肌理再現…。「我始終在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就是在東西方之間,在人文和自然之間尋求一個最理想的座標和平衡。」——徐畢華在訪談中反覆這樣強調,而她的創作也似乎一直游移在不同的媒材之間,循環往複於具象與抽象,東方與西方,現實與虛境之間,交錯相生。

長久以來,西方抽象藝術主題一直以人為本,很少帶入自然的主體。作為東方藝術家,天人合一的創作哲學,超越了以人為本的創作思維,時常借用自然的主題,隱喻人世的生命關照。傳統老莊哲學的自然智慧,竟成為當代人心困頓、物化的一帖解藥,喚醒世人心靈與自然環保的當代思潮!





© 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